當檢測到想要移動的活動對象的時候,可以檢測到控制運動的區(qū)域的動物的電極被打開。圖片來源:匹茲堡大學
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張佳欣
(相關資料圖)
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報道,電刺激嚴重損傷的上脊髓幸存神經(jīng)可改善上肢的運動控制,使手臂功能受限的人恢復部分失去的運動能力。第一輪臨床前實驗數(shù)據(jù)6月30日發(fā)表在《自然·神經(jīng)科學》雜志上。這項突破性研究為超過500萬因脊髓損傷或中風而癱瘓的人帶來了希望。
資深作者、神經(jīng)外科助理教授、皮特康復與神經(jīng)工程實驗室成員馬可·卡波格羅索博士說:“即使是最簡單的手臂動作,我們的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也必須協(xié)調(diào)數(shù)百塊肌肉,在實驗室外,用直接電刺激肌肉來取代這種復雜的神經(jīng)控制非常困難。”
與其它哺乳動物不同的是,靈長類動物和人類的上肢動作范圍廣泛,動作靈巧。通過改變單個手指的位置,可以在肩部旋轉(zhuǎn)手臂、在肘部彎曲手臂、彎曲和伸展手腕,以及改變握手的方式,這使得人類能夠非常復雜地控制握持物品的方式,以及以其他方式與客體互動。但另一方面,這種能力也讓恢復手臂和手的運動變得格外困難。
此次,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沒有用電刺激肌肉,而是開發(fā)了一種技術,可以激活連接大腦和脊髓的剩余健康神經(jīng),通過對脊髓的特定刺激脈沖恢復大腦和手臂之間的連接,從而潛在地使癱瘓患者能夠執(zhí)行日常生活任務。
為了測試這項技術,研究人員對患有部分手臂癱瘓的獼猴進行了研究,這些猴子被訓練去伸手、抓住和拉動杠桿,以接受它們最喜歡的食物。
除了大腦植入檢測控制自主運動區(qū)域的電活動外,研究人員還在猴子身上植入了一小串電極,這些電極連接到橡皮擦大小的外部刺激器。當大腦電極檢測到動物移動手臂的意圖時,刺激器會沿著脊髓向手臂和手部的肌肉發(fā)送微小的電擊信號,電極就會瞬間開啟。
一段實驗視頻顯示,這只猴子原本無法拿到食物,但當刺激器刺激它的脊髓時,它可以實現(xiàn)抓住食物。
電極和刺激器被放置在從脊髓向手臂和手部肌肉延伸的神經(jīng)根上,該設備經(jīng)過廣泛驗證,確保每種動物的獨特解剖結構與之兼容。分析表明,雖然刺激不足以完全恢復手臂功能,但刺激顯著提高了精確度、力量和運動范圍,使每種動物的手臂移動更有效率。重要的是,這些動物在適應和學習如何使用刺激的過程中繼續(xù)進步。
目前,匹茲堡大學研究團隊正在進行人體臨床試驗,測試脊髓電刺激是否可改善中風患者手臂和手的控制能力。
關鍵詞: 活動能力